要明確中醫藥到底科不科學,首先要明確什么是中醫中藥。中醫是一種醫學哲學思想,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里“中”字念去聲)。
“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是在鴉片戰爭前后。東印度公司的醫生為區別兩國不同的治療方法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彼時的“中醫”名稱是為和其他國家不同醫療方法(俗稱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后出現的。
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最高境界。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以和為貴,這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
《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于是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也可以說,中醫作為一種醫學哲學思想,是至今為止,世界醫學史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還沒有超越的最高境界。
在傳統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之下使用的藥物就是傳統中藥,應用現代條件開發的傳統中藥也是中藥。
有極少數的“專家學者”否認傳統醫藥學,認為其不科學,應該被淘汰。中國人的現代醫藥學被他們認為全是西方的醫藥學,并被命名為西醫學。傳統的不科學,而現代的又是別人的,這等于把中華民族的醫藥給結扎了。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么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的醫學和藥學是中醫中藥呢?應該是西醫西藥吧。那么筆者要問:何為西醫?是核磁共振?是顯微鏡?是心電圖?是阿司匹林?是奎寧嗎?顯然不是,那是現代各學科綜合發展的結果,世界各民族都有貢獻,是人類共有的智慧。如果說西醫西藥是西方人的醫和藥,那我們來看看它的發展史吧。
從西方醫學的發展史來看,西醫分為當今正在發展的近現代西方醫學和已斷代的古代西方醫學。其中,古代西方醫學起源于古希臘,由于其基礎理論內容是錯誤的,在西方國家的近代時期就被摒棄了,所以西方沒有傳統醫學。至于近現代西方醫學,它起源于西方國家的近代時期,是近代時期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在斷代的西方古代醫學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全世界傳統醫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代醫學體系,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醫學體系,而不是西方人的西醫藥體系。然而,就是這樣再明顯不過的常識卻被極少數的“專家學者們”當作工具或武器來攻擊中國華夏民族醫藥。
由于近代史上我們國家處于積貧積弱的歷史時期,雖然我們的傳統醫藥理論體系大有非常科學的內容,而且遠遠超過西方古代、近代的醫學理論體系。但是由于文化的不相通、不相容,加之我們國家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得不到西方國家的認同。
也許還有人會說,西藥是西醫用的藥物,是用化學合成方法制成或從天然產物提取而成的,包括阿司匹林等。人們認識了分子才有了分子的概念,才認識了分子結構的化合物,這是全人類共有的科技成果,不應該是西方醫學體系獨占的成果。阿司匹林、嗎啡、黃連素、麻黃素等藥物的發現均是古人通過人體嘗試篩選,然后采用現代提取分離技術從植物中得到的。這分得出是中藥還是西藥嗎?這是人類社會進入分子時代的必然結果。認為分子時代之后發現的藥物都是西藥,與我們中藥無關,這無疑就是阻止中醫藥進入分子時代。(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