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經濟報記者 張藍飛)有人說他偏執,為了膠囊殼寧愿一年多花3000萬元,采用優質醫用明膠生產“放心藥”;有人說他張揚,作為醫藥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獸藥安全”、“和諧醫患”、“中藥國際化”、“基層發展”等主題標簽時常伴隨他的名字;有人說他堅持,為打造現代化中藥循證體系,不斷推進Ⅳ期臨床研究和上市后再評價。他,就是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
質量療效貫始終
作為好醫生藥業集團的“一把手”,耿福能在官方場合給人以沉穩的感覺,說話分寸感極強,表情嚴肅而不失激情。但在日常工作中,同事對他的評價卻是:“他是一個有親和力的好人,這從‘好醫生’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
“做好人,制好藥”是好醫生貫徹始終的品牌內涵,打上了耿福能的完美主義烙印。“藥品的永恒價值無疑是質量與療效,好醫生藥業集團作為制藥企業秉承這一使命,以生產高療效的好藥作為不懈的追求。”耿福能說。
從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符合GAP標準的中藥材種養基地,在“第一車間”狠抓中藥材質量,到嚴格把關輔料安全,按照GMP標準加強對廠房、設施等硬件改造升級,完善軟件系統,實現全流程監控,耿福能將這一切概括為對弗里德里希·拜耳產業精神的追求。
作為2014年度醫藥經濟人物,耿福能在從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手中接過獲獎證書時,內心仍然澎湃:“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簡政放權、以市場為導向的目標更加清晰,國家政策對醫藥行業越來越開放,隨著市場環境積極變化,醫藥行業在鼓勵創新的背景下必將迎接更深層次的變革。”
時代弄潮兒
出版界“大咖”張立憲曾這樣評價優質媒體內容生產的三大要素:有趣、有料、有種。藥品生產同樣需要這種魄力,即產品必須深度鉆研,領會精髓,并且品質過硬,效果經得起時間考驗。更重要的是,不畏艱難持續產品創新。
對于中藥研發和生產創新,耿福能懷揣情結:中藥若要殺入世界主流市場,必須通過循證醫學研究,闡明質量安全、療效確切和穩定可控,才可能在研發、生產以及上市等多個環節上與國際接軌。“通過鼓勵上市后再評價及Ⅳ期臨床研究,闡明中成藥的臨床效果,而不只是拘泥于中成藥的化學成分。”基于此,好醫生藥業集團圍繞康復新液、桑姜感冒膠囊等核心產品,進行大量循證醫學研究,先后榮獲“四川省名牌產品”、“華夏科技一等獎”、“李時珍醫藥創新獎”,并入選“改革開放35年——中國醫藥產業科技成果巡禮”。
面對互聯網新技術對醫藥產業的沖擊,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流管理也給醫藥企業在管理、研發、營銷等工作帶來了全新挑戰,好醫生藥業集團鼎立潮頭,思考著如何在新時期把握企業騰飛的機遇。耿福能告訴記者,大數據在大量的基礎上,最根本的是要保證正確與精準,研發投入、渠道管理、終端攔截、戰略決策,都必須依靠客觀準確的大數據。“對醫藥企業而言,加大數據采集力度以及分析團隊的建設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工作,也將在未來顯現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