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套用在“創客”身上也同樣如此。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句“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牽動多少創新路上打拼者的心緒。他們回望艱辛來路,踏實耕耘當下,自信眺望前方,成為創新之路一個個鮮明的路標……
昨天:創新徘徊在“不愿”和“不能”間
“前幾年,不搞自主創新等死,搞了自主創新找死。”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回憶企業初創時直搖頭,這位以藥材經營起步的企業家曾在創新路上吃過不少苦頭,常在“不愿”和“不能”的夾縫中掙扎。
十年前,耿福能的企業剛開始組建科研部門,別說博士,就連來應聘的碩士研究生也是鳳毛麟角。然而人才只是一方面,創新更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投資大、回收期長。
耿福能告訴記者,制藥是一個“先行者”的行業,需要不斷加大投入搶占技術、市場,一款新藥的研制平均需要10年時間和數億美元投入。“自主創新不只是購買了多少土地,修建了多少廠房,關鍵在于擁有多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
深知這點的耿福能帶著企業“小步快跑”,逐年合理增加創新投入;與此同時,企業“借助外腦”,和多所高校建立聯合研發,助力科技論文走出“深閨”、走向市場。2015年該集團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3%,在宏觀經濟下行環境下實現逆勢上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稅收優惠政策。“當初要能趕上這么多好政策多好。”耿福能感嘆不已,“不過,這些政策今后將激發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幫助從涼山彝族自治州走出來的制藥企業實現站在世界制藥前列的夢想。”
今天:創新創業激情澎湃在青年群體
一款叫“戀愛筆記”的軟件正越來越受到青年人喜愛,用戶量已超500萬人。而開發這款軟件的是一群平均年齡20多歲的大學生。
2013年“戀愛筆記”創始人付小龍和他的團隊拿下全國大學生應用開發大賽第一名,憑借80萬元“獎金”起步,一路發展迅速。2014年他們又從某知名婚戀網站完成1000萬元A輪融資。
是什么讓投資方敢于在幾個“乳臭未干”的年輕人身上投錢?“這源于我們的‘金點子’和新技術。”付小龍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團隊已經從最初的5人擴大到30多人。
付小龍常會回憶起大三做出“休學創業”決定的那一刻,感謝母校華中科技大學以實際政策支持他們實現夢想。
“推進創新創業,最關鍵的是給學生營造自由發展的環境,有效激發學生自覺、自愿、自發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與活力。”見證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在創新創業領域脫穎而出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培根說。
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1000萬元的學生創業扶持基金,構建了專業的企業孵化體系,專門供學生團隊創業“練兵”。而這只是全國高校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
近兩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層出不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
創業積極性最高的年輕人,遇到最好的創業時代,必將擦出激情火花,在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明天:基礎科學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當有人疾馳狂奔在技術創新之路時,還有人自得其樂地坐著“冷板凳”,實現小時候“當科學家”的夙愿。
“就像打排球也分發球手、一傳手、二傳手一樣,科技創新也分做科學基礎研究的和做技術研發的,二者互為促進。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原子分子納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打了個比方。
這位年過古稀的科學家,談起自己從事了大半輩子的納米研究時神采飛揚:想象一下,今后納米技術高度發展,將會發明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機器人,隨液體服下后就會像一個個“小精靈”,在人體內“修修補補”,維護健康……
“這看上去很遙遠,但也非遙不可及。”李家明告訴記者,微米技術也不過經歷約60年發展,借助這個“不過是尺寸縮小一點而已”的技術,從核心處理器到筆記本電腦,從IT產業到云計算,甚至是馬云這樣的互聯網大佬,都從那一小步派生而來。
“要知道,納米要比微米小1000倍,60年后的世界將會是什么模樣?”李家明欣喜地說,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加大,正不斷撬動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將引領人類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當創新形成一種文化,內嵌到每一個人生命中,人類自身的發展就擁有了用之不竭的動力。”李家明
(新華社記者吳雨 胡旭 梁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