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鄉村醫生從業人數超過140萬,分布在全國3.7萬個鄉鎮衛生院和65萬個鄉村衛生室。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提升醫療技能,對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讓農村居民獲得便捷、價廉、安全的基本醫療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長久以來,中國的鄉村醫生由于沒有適宜的晉升通道和薪酬激勵機制,一直處在“留不住、用不上、信不過”的尷尬境地。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副會長、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繼續為百萬鄉村醫生鼓與呼,建議將正規、注冊的鄉村醫生納入城鎮職工醫療、養老保險,為建立鄉村醫生“退休養老保障機制”。
“總理承諾說到了村醫的心坎上”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擲地有聲地承諾:“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好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群眾反映強烈、期待迫切的問題,有條件的要抓緊解決,把好事辦好;一時難以解決的,要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加以解決。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總理的承諾和堅定信心得到了代表委員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共鳴。耿福能說,對于全國鄉村醫生來說,總理的這句話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耿福能介紹,作為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副會長,他長期以來堅持關注這個群體,平時有時間就會到基層調研,了解鄉村醫生的苦與樂。“鄉村醫生這個群體對總理報告的反響尤為強烈,因為他們長久以來就熱切盼望黨和國家還有各級政府、衛生計生行政管理部門能夠深入了解他們貼心為百姓服務的奉獻,關注他們自身面臨的生老病死的挑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保障以及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無怨無悔地奉獻,也能了無牽掛地當好農民群眾身邊的健康守門人。”耿福能說。
百萬村醫處境尷尬
2015年4月26日,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在北京成立。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表示,在中國,鄉村醫生從業人數超過140萬,分布在全國3.7萬個鄉鎮衛生院和65萬個鄉村衛生室。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提升醫療技能,對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讓農村居民獲得便捷、價廉、安全的基本醫療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張雁靈也認為,長久以來,中國的鄉村醫生由于沒有適宜的晉升通道和薪酬激勵機制,一直處在“留不住、用不上、信不過”的尷尬境地。張雁靈指出,中國的村醫至今仍然是個體行醫者,在服務能力上與真正的執業醫生有較大差距。鄉村醫生分會成立后,會開展針對村醫的各類適宜技術的培訓,協會將在年內選取5~6個地區作為試點,在村醫中開展培訓,切實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而始終牽掛鄉村醫生的耿福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個事業中來,不僅擔任副會長,而且為協會發展、村醫培養等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耿福能認為,百萬鄉村醫生支撐起了我國三級醫療保障網的網底,成為中國醫生隊伍的重要力量。成立協會就是要協助政府加強和促進鄉村醫生隊伍建設,要為鄉村醫生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爭取法律和政策的合法權益和保障利益,要加強開展針對鄉村醫生的各類適宜技術的培訓,切實提高鄉村醫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作為植根第三終端市場的醫藥領軍企業,好醫生藥業集團始終堅持“關愛大眾健康”的品牌理念,不僅生產高質量藥品保障基藥供應,健全服務網絡,而且積極傳播醫藥學術理念,協助醫生提高醫術,為患者解除疾苦。集團主動邀請專家甚至院士給鄉村醫生講課,受到廣大鄉村醫生的普遍歡迎,更加豐富了專家研究工作中對基層病例的補充。
耿福能介紹, 在好醫生藥業集團全國的2000多個品牌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每月都會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鄉村居民區,開展“好醫生免費義診及健康咨詢”活動,教老百姓如何安全用藥、如何實施自我保健,履行“關注大眾健康”的承諾。
要讓村醫老有所養干的安心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情況下,民生投入繼續增加。出臺新的就業創業政策,扎實做好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就業工作。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1000億元。提高低保、優撫、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標準,為17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全年資助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符合規定的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可直接結算。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而耿福能認為,鄉村醫生將從這些政策中受益,并繼續呼吁各級政府狠抓落實。耿福能歷數了鄉村醫生的發展變遷過程,他介紹說,鄉村醫生的前身實際上就是我們熟知的“赤腳醫生”,產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時代的變革、經濟的轉型,村衛生室從生產大隊集體舉辦轉變成自負盈虧的個體診所,鄉村醫生亦農亦醫,不僅承擔著農村衛生的各項工作任務,閑暇之時還要務農。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醫改和新農合的出現,通過規劃整合,村衛生室更名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由政府出資運維,進行規范化建設。服務站承擔著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指導等工作任務,屬于公益非營利性質。鄉村醫生也隨之轉變成吃公家飯、辦公家事、干公家活的農村社區“專職執業醫生”。
然而,由于政策配套相對滯后,鄉村醫生的身份、待遇、養老卻沒能隨之轉變。鄉村醫生究竟是農民還是醫生?他們應享受農民的社會養老還是應享受醫生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應參加新農保還是應參加醫生職工養老保險?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是退出還是退休?……如今,這些問題仍沒有得到明確。“同是農民身份的民辦教師早已轉公,退休之后有養老金拿,我認為鄉村醫生也應該享受這樣的待遇。”耿福能說。
醫保養老待遇要一視同仁
據悉,目前,鄉村醫生實行的是一體化管理三制(聘任制、工資制、退休制)四有五統一,與鄉鎮衛生院建立了實際的勞動關系。耿福能表示,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養老保險法》,鄉村醫生應該享受衛生院職工同等的職工退休養老保險待遇。耿福能建議:將正規、注冊的鄉村醫生納入城鎮職工醫療、養老保險。
耿福能認為,鄉村醫生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應該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同步發展。鄉村醫生的身份、待遇、養老也應該隨著時代、體制、功能性質的轉變而轉變,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養老保險法》依法解決。
與此同時,耿福能還向兩會建議,建立鄉村醫生“退休養老保障機制”,此舉可以確保三級衛生網底牢不可破,讓鄉村醫生隊伍發展壯大,讓鄉村醫生在保障廣大農民健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讓農村衛生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來源:http://life.21cn.com/zaojiao/shopping/a/2017/0316/15/32076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