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院士與鄉村醫生話“精準醫學”大會召開
感受大家之道 聚焦基層衛生
4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7院士與鄉村醫生話“精準醫療”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鄉村醫生終于有機會一睹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和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的風采,并被他們慷慨激昂、字字珠璣的演講以及散發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大會以“院士與鄉村醫生共話‘精準醫學’”為主題,旨在通過與院士專家面對面交流,共同研究學習最新的醫療模式和方法,分享“精準醫學”在基層醫療中的發展和運用。大會對醫改、基層醫療新發展進行解讀,分享了基層醫生常用、適用的急癥、婦科、消化科等診治方法和中醫藥適宜診療技術,推廣了基層醫療服務創新做法,引起鄉村醫生的共鳴。醫生代表就自己的經歷、經驗、體會進行了交流,受益匪淺。
據介紹,大會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指導、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主辦、好醫生藥業集團承辦。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副巡視員劉利群,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農村衛生處處長陳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中藥科技處處長邱岳,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成果推廣處副處長董繼開,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會長蔡忠軍,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副會長兼總干事鞏西啟,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也出席了本次大會。
面對面交流 感受大家風采
新醫改以來,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試點推出以及健康扶貧工作的開展,很多專家下到基層支持鄉村醫生工作,鄉村醫生有了更多機會與這些心中的偶像近距離接觸。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會長蔡忠軍說,調研發現很多鄉村醫生希望與院士面對面交流,于是這次難得的對話被勇敢地提上了日程。“院士與鄉村醫生,一個是國家衛生界的高端人才,一個是最基層的醫學人才,他們之間的交流會不會有障礙?我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疑問,但是此次會議的目的是讓鄉村醫生感受這些醫學大家是怎樣行醫的,又是怎樣成才的,怎樣帶學生的,怎樣給患者看病的。目睹院士風采,感受大家之道。”
劉利群對此次對話給予了肯定并表示,建國以來,從民間郎中到赤腳醫生,再到現在的鄉村醫生,雖然稱謂發生了變化,但是一代又一代鄉村醫生扎根農村、服務農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沒有變化,鄉村醫生在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始終沒有變化。鄉村醫生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注,感謝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為鄉村醫生隊伍搭建了這樣一個對話平臺,傳輸無比珍貴的精神食糧。
院士+鄉醫 碰撞出求知激情
會上,樊代明院士做了題為《走向醫學發展新時代》的報告,付小兵院士做了題為《開展體表慢性難愈合創新理論與關鍵措施研究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理論與實踐》的報告。一個慷慨激昂,一個字字珠璣,兩位院士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最前沿的醫學發展和理念。
樊代明院士作報告時,整個會場被熱烈的掌聲包圍。他表示,世界醫學發展經歷了經驗醫學時代、科學醫學時代、整合醫學時代。整合醫學是從人的整體出發,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分別加以有機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進行修整、調整,使之成為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新的醫學體系。
付小兵院士則將關注點放在了慢性難愈合創面防治上。他認為,鄉村醫生接觸最多的是病和傷,特別是傷在農村司空見慣,因此要著力提高鄉村醫生創傷治療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政府推進分級診療,但如果患者總住院、壓床,就流動不起來,所以要讓基層醫生也要掌握基本的創傷治療技術。
中醫藥在基層優勢顯著
邱岳表示,在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鄉村醫生一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的老祖宗扁鵲、華佗實際都是最早的鄉村醫生,他們走街串戶為百姓服務治病,希望廣大鄉村醫生熱愛中醫,扎根基層,發揚中醫的優勢特色,為基層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幫助百姓解除疾苦。
董繼開介紹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情況,“200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中醫臨床診療技術整理與規范項目,將160多項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技術推向全國,效果明顯,得到了基層醫療機構和服務人員的熱烈反響,如今,中醫藥在基層發揮優勢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適宜技術推廣。”
除了兩位院士的報告,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唐旭東帶來的《消化系統常見疾病預防及診療》,從一個常見病例說起,講述了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病、慢性腸病的成因和用藥問題建議。他表示中西醫專家在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診療中各不理解對方的治療,沒有發揮各自的特長,卻暴露出不足,應該發揮中醫特色與中西醫結合優勢,以療效為中心,讓鄉村醫生意猶未盡。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孫韜教授帶來的《惡性腫瘤常規診療》,廣西瑞康醫院羅志娟教授帶來的《婦科常見疾病診斷及治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適宜技術專家王文遠教授帶來的平衡針治療肩痛技術,致力于提高廣大基層醫生技能培訓,提高廣大鄉村醫生的診療水平,獲得了在座鄉村醫生的陣陣掌聲。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副巡視員 劉利群
鄉村醫生是我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基礎,是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廣大農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新的時期對鄉村醫生提出了新要求。打鐵還要自身硬,鄉村醫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一是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掌握常見病治療方法、適宜技術、常用的急救技術等。二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尤其要加強學習醫院感染、合理用藥等方面知識。三是做實目前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四是目前正在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希望鄉村醫生積極參與這項工作,讓農村居民也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目前,鄉村醫生有很多苦衷,比如收入問題、職業發展問題、養老問題,所以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給鄉村醫生創造好的設施設備條件。目前,國家正在推進公有化產權的村衛生室建設,給大家配備健康一體機,讓鄉村醫生有好的服務條件。第二,落實收入問題,重點是落實國家規定的幾個政策補償渠道,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基藥補助經費、地方財政崗位補貼等等。第三,為鄉村醫生創造良好的職業發展環境。一方面加強培訓與培養,另一方面也啟動了鄉村全科職業助理醫師考試,今年已經擴展到23個省,為大家晉升職稱創造條件。第四,努力解決養老問題。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因各地方發展不平衡,落實程度不同。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國家對基層衛生的愈加重視,鄉村醫生的養老待遇一天會比一天好。
做好鄉村醫生的“大家長”
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會長 蔡忠軍
中國醫師協會成立時,時任副委員長彭佩云表示,中國醫師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醫師隊伍的管理將由單一的衛生行政管理,逐步過渡到衛生行政管理和行業自律協同管理相結合的時代。鄉村醫生分會成立兩年來,逐步推進相關工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積極推動成立地方鄉村醫生協會。目前,甘肅省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云南省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相繼成立,很多省市也在緊鑼密鼓地籌辦中。二是加強針對鄉村醫生的培訓。分會準備在全國設立一百個鄉村醫生培訓基地或者培訓中心,目前全國已經設立了21個鄉村醫生培訓中心,計劃今年年底增加到100個。網絡培訓系統也被利用起來,點擊進入鄉村醫生網,就可以找到很多培訓課件,可以在線學習。
作為鄉村醫生的“大家長”,我希望鄉村醫生也要充分參與到鄉村醫生分會的建設中來。一是遇到困難時可以申請中國醫師協會的基金,其中包括醫維基金、關愛醫師基金、普法教育基金以及醫和道德建設基金,不僅可以認識同行還能學到法律知識。二是有資格的鄉村醫生可以參加中國醫師獎評選。三是積極學習、參與國家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考試,利用好網上的國家考試中心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輔導材料,提高日常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鄉村醫生分會成立以來,收到了很多鄉村醫生的訪問、來信、來電,發現大家對養老、待遇等問題的看法在發生轉變。目前,新醫改不斷深入,多點執業等政策也在推進,將來醫生的身份會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也就不存在編制問題了。養老問題,鄉村醫生分會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家反映,為鄉村醫生爭取更多的權利。希望鄉村醫生繼續做好農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共同發展我們的農村衛生事業。
知識沒有高低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樊代明
我經常下基層,跟很多鄉村醫生是好朋友,我發現他們聰明好學,像海綿一樣吸收能力極強。在1個多小時的報告中,沒有一個人出去吸煙,說明知識沒有高低之分,要通俗易懂,不僅鄉村醫生要懂,老百姓也懂那才叫真理。鄉村醫生也是doctor,在身份上與其他醫生并沒有區別。
對于鄉村醫生而言,中醫藥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武器。中醫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有人說要挺中醫,我說中醫自己挺了幾千年,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挺,而需要我們好好學習。我現在提倡整合醫學,雖然跟傳統中醫有一定差別,但在理念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回顧人類三千年醫學的發展,中西醫都經歷了開始整合,然后再分再整合的過程。醫學是一個整體,人是一個整體。醫學除了科學以外還有比科學更加重要的東西,比如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等,一切有關人類的學問都應該納入醫學,所以將來必然是整合醫學時代。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站在世界醫學的頂峰一刻都不能少了新的思維。一個時代產生幾個科學家產生幾個科技成果是正常的,要出現一種思想很難。經過幾千年發展,醫學實現了科學化、現代化、國際化、智能化,同時丟掉了人文性、現代性、民族性、真實性,你說醫還叫醫嗎,藥還叫藥嗎?醫將不醫,藥將不藥。整合醫學這種概念應運而生,整合醫學不是把兩個加在一起,更不是中西醫結合就是整合醫學。整合醫學是從整體出發,全因素出發,現有的知識和技術進行整合,有機取舍,主要是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使之更加適合更加符合人體疾病的治療的新的醫學體系。它涉及到三觀,整體觀、整合觀、醫學觀。
整體觀,人是一個整體,我們提出來三間健康學。空間健康學,人是一個整體,但是天的一部分,所以必須服從于天,什么是天?天就是自然與社會。人間健康學,人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層面把我們組成起來,靠什么?三個聯系,物質、能量、信息。我們是唯物主義,眼見為實,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聯系叫信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反應叫能量,這兩個重要的東西卻丟了。時間健康學,萬物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小時之前檢測到一個指標不能作為一小時后治病的絕對根據,不僅動物在變,植物也在變,向日葵圍著太陽轉,含羞草白天合晚上開。10年前有人統計了101篇在《Nature》、《Sience》的論文,到現在只有1.5篇有點用,剩下都沒用。
整合觀,現有的知識從整體出發加以有所取舍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還癥狀為疾病,很多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好的醫生,一個人有八個癥狀抓住一個主要癥狀一治就好了,其它癥狀全好了。
醫學觀,我們現在的醫學觀是生物醫學觀和科學醫學觀,一定要整體醫學觀,醫學并不等于科學,醫學比科學復雜。醫生治療疾病第一靠語言,之后才是藥品、手術刀。
整合醫學有點像萬里長城,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圖紙、砂漿、磚頭,圖紙是整體觀,砂漿是整合觀,磚頭是醫學觀,光是轉化醫學、精準醫學、循證醫學形成不了長城,一定要砂漿、圖紙。
創面防治在基層
中國工程院院士 付小兵
我是第三次參加此類會議,為什么一直堅持與鄉村醫生接觸呢?因為,我認為再高大上的理論沒有和鄉村醫生的需求結合起來就是沒有生命力的。鄉村醫生數量大,理論知識薄弱,以前很少此類直面鄉村醫生的培訓課程。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和好醫生藥業集團為鄉村醫生做了一件好事。鄉村醫生也要積極接受培訓,雖然有些知識并不能在第一時間得以應用,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訓可以增強自信心,更好地扎根于基層,服務于百姓。從人格上來說,院士和基層醫生都是平等的,只是從事的工作不一樣,你們在基層很辛苦,我們在搞發明創造也很辛苦,本質上是一樣的。
創傷是一個最古老的問題,創面是一個最司空見慣的又是經常不被人們重視的問題。鄉村醫生最早接觸的就是病和傷,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樣提高鄉村醫生創傷治療的水平和能力。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慢性難愈合創面防治工作越來越繁重,比如大家經常遇到的老爛腿、糖尿病足還有其它感染性創面,在我們國家治療需求每年起碼在3000萬人次以上。但是大家也沒有很重視,因為覺得這個東西不會很快死人,在農村治不治也無所謂。
我們最近做了一項研究,200多名創面患者,出院的時候只有60%的患者創面是愈合的,40%的患者沒有愈合。40%出院的時候帶著創面,到社會以后沒有得到治療,使得創面越來越大,形成長達幾十年沒有治愈的創面。為什么40%的患者出院的時候創面沒有愈合?因為現在的創面變得越來越難治,糖尿病足或者巨大的褥瘡、老爛腿等等,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包括壓瘡。怎么改變這種創面治療,解決老百姓、醫院、社會面臨的問題。必須建立新的治療體系,建立新的治療技術,建立新的技術隊伍來滿足需求。
在這個體系中,基層醫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解決壓瘡問題。我們建立新模式,大醫院創面治療專科和校醫院社區的雙向聯動,大醫院做復雜創面的深度治療,比如清創、大清創、植皮術、血管成型等等,同時指導基層醫生對創面進行治療,培訓基層人才。小醫院做什么?對創面患者開展初步篩查,同時承接大醫院治療以后的康復患者,對患者開展防控教育,雙向聯動顯著地降低了大醫院患者的住院率,同時基層醫生有患者可治。
專家的知識用來做什么?就是服務于老百姓,我們愿意利用休息時間給需要的基層醫生講課,特別重視把護士變成專科治療創面的創面治療師。創面防控在基層,就在基層醫生的門口。
學的真諦在于“悟”
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 耿福能
中國的鄉村醫生從業人數已經超過140萬,分布在全國3.7萬個鄉鎮衛生院和65萬個鄉村衛生室,這是一個讓世界都震驚的數字。這個群體承擔了基層醫療衛生的大量工作,鄉村醫生是中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堅力量,平凡而偉大。全力為鄉村醫生這個群體服務,推廣全國農村基層醫療單位中醫適宜技術,提升基層醫療水平,改善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和不變初心。
目前,醫療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是國家層面的醫療大變革,基層醫療機構是最基礎的、最貼近百姓的首診單位,協助基層醫生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豐富知識結構,大力緩解醫療供需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健康需求迫在眉睫。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緊跟國家政策及大數據時代下醫學模式的轉變方向,積極將“精準醫學”導入基層醫療,旨在推動和促進基層醫療事業健康發展,并幫助鄉村醫生群體呼吁養老、保險等保障性問題,為基層診所未來規劃努力工作。好醫生藥業集團致力于為基層醫療事業發展助力,為患者解除疾苦,專門成立基層事業部,和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共同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協助基層醫生提高醫術,2014年就首次邀請院士為基層醫生授課,今后也將繼續支持類似活動。
這是一次“精準醫學”的高端對話,“基層適宜診療技術的學術大餐,將書寫基層醫療事業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學習是一個自我領悟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尋找自我的過程。要自覺去悟,就是要提高主動性,醫術有時候是練出來的,但悟出一個正確的方法也許會終身受用。
來源: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17-05/03/node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