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建議:
扶持民營醫院 落實醫生多點執業
(中國醫藥報)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民營醫療機構雖然數量增長較快,但規模偏小,服務能力不強。截至2013年,全國民營醫院已達到1.13萬家,民營醫療機構數量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43.24%,而診療人次數卻僅占總診療人次數的2.7%,入院人數占比為2.5%,在每年超過1萬億元的醫療市場中,民營醫院占比不足3%。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通過調研,針對制約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生存發展有“短板”
招聘難,留人難,這是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短板”。如今,很多民營醫院都是靠“兩頭”人才——剛退休的老專家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年富力強的中間力量。醫療機構是科技含量極高的產業,技術水平和醫務人員業務能力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同時也是醫院發展、創新的保證。由于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始終難以落實,導致民營醫療機構人才嚴重不足,多數年輕的醫務人員把民營醫療機構當作跳板,積累了豐富經驗之后,便跳槽進入公立醫院。此外,衛生行政部門和學術團體在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學術交流等方面也很少考慮到民營醫院,因此,民營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晉級非常難。加之病源少、福利待遇較差,民營醫療機構難以招聘和留住醫務人才,導致醫療服務質量下滑,來院就診的患者數量就會因此減少,如此惡性循環,嚴重制約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
部分政府管理部門對民營醫療機構存在偏見,表現為輕教育、重罰款、嚴處理。雖然發改委、衛計委等五部委發布的《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規定,符合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城鎮職工醫保、新農合等醫療保險的準入政策上、報銷比例、限額報銷等執行標準上設置了門檻,與公立醫院相差懸殊。目前不少患者沖著民營醫療機構的特色和服務而來,但因為不是醫保定點醫院,病人無力承擔全部醫療費用,嚴重影響了民營醫療機構的病源。
此外,民營醫療機構經營成本過高,也不利于其發展。不少民營醫療機構具有醫療投入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的投資特點,雖然與公立醫院一樣承擔了一定的社會公益任務,卻沒有行政撥款,收費也是按國家衛生部門的統一標準,承擔與一般企業相同的稅率、稅種、稅費。民營醫療機構的土地都是按商業用地購買的,成本很高。其土地、房產不能抵押貸款,導致融資成本遠高于公立醫院。
多方努力共同扶持
大力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形成與公立醫院的競爭態勢,有利于降低醫療成本,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因此,耿福能建議:一是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逐步引導患者向民營醫療機構分流,充分發揮民營醫療機構的服務優勢,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取消對民營醫療機構的醫保總額限制,保證醫保資金的正常支付,降低民營機構的醫保定點醫院申報門檻,統一公私醫院之間的報銷比例,同時合理監管醫保資金的使用情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不“重公輕私”。
二是支持民營療機構發展學術,提高診療水平。建議在技術職稱考評,科研課題招標及成果鑒定,臨床重點學科、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等資格認定方面享有與公立醫療機構的平等待遇。
三是盡快落實醫生多點執業,為民營醫院人才儲備提供可靠的保障。建議向多點執業醫生原有醫院增付一定的管理費用,讓有技術的醫生真正實現自由執業。
四是建議為包括民營醫療機構在內的所有社會辦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項目的營業稅適當減免,降低民營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民營醫療機構的稅收與政府辦醫療機構一致,社會辦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與政府辦醫療機構同價。
來源:中國醫藥報http://www.cnpharm.com/site1/zgyyb/html/2015-03/10/content_46372.htm?div=-1